查看原文
其他

辛向阳:以成熟定型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想火炬 2022-10-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Author 辛向阳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用23679来概括。必须从制度建设上来确保实现这些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以科学的制度建构实现人民群众的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六新”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新需求。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来实现“七有”,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以全面系统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现人民新期盼的“九个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多个方面强调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来满足新需求新期待。《决定》明确指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决定》还指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求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用23679来概括,“2”指的是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3”指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三感”,“6”指的是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六个新需求,“7”指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9”指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等“九更”。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美好生活需求。但要注意的是,物质文化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依然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或者不重要了。一方面,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达到1万美元,还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依然处在极为旺盛的时期。另外一个方面,到2020年底,我们才彻底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现象还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解决,进入比较富裕的社会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是过去那种吃饱了、穿暖了的需求,而是具有更高内涵的要求。

 高在哪里?高在三个方面:高在需求的质量高了,更加注重物质文化的品质;高在需求的范围广了,从40年前的缝纫机到30年前的电视机,再到20年前的汽车发动机和10年前的手机,再到现在人们的心理感受,物质文化的需求多样化了;高在需求的变化大大加速了,一种需求一旦出现,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可以说,过去,我们主要解决的是物质文化上的“有没有”“缺不缺”“够不够”,现在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高不高”的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需求?

 首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物质需求。要满足这个方面的需求,就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要”: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之在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的发展上占有强大地位,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等方面有更多机会,为社会创造出多样化高品质的财富;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得其所、各扬其长;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使市场主体更加积极主动;要把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使经济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始终把减少无效或者低效供给和增加高效供给作为主要目标等。

 其次,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文化需求。在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上,《决定》指出:第一,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文化权益是人民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进步,这一权益要求越高。应当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第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促使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去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以科学的制度建构实现人民群众的“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理念发展了人民需求的内涵。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之后,习近平先后提出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等。现在的固定搭配就是“三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几年,习近平多次阐述过这一个问题。

 习近平阐述“三感”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从多个角度进行的。第一,从保障生产生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强调“三感”。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他指出:“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生产、食品药品制造,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脸上的笑容。第二,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群众得实惠的角度强调“三感”。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指出:“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形式主义多不多、官僚主义重不重,看群众的“三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必然会少;反之亦然。第三,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强调“三感”。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4]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是中国所有民族的,是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感受。第四,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强调“三感”。2019年9月9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我们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向纵深推进了,是否啃下了硬骨头,一个关键就是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实现了这“三感”。第五,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强调“三感”。2019年11月2日到3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6]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运营,都要去考虑人民群众的“三感”,使城市真正变成让人民群众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地方。第六,从主题教育收获的角度强调“三感”。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中,“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7]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标注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感”字就是主观感受,不仅吃饱了、吃好了,而且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心情要愉快。这“三感”表明:(1)人民群众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仅关注客观的外在需求,还关注内在的主观评价和心理感受。一个东西获得了,这是客观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获取的方式令人愉悦。可以说,需求的主客观统一性越来越高。(2)需求满足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复杂,这种需求不仅要满足,关键还看满足的技巧性、艺术性,要让获得者有一种很好的心理满足。(3)这“三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有了获得感,才能有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有一种对生活的安全感。可以说获得感是前提,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是基础。“三感”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建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我们通过制度建设,使人民对于国家的满意度持续上升,成为满意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着希望;通过综合治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通过加强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健全各方面制度,维护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切实解决好像今天我们面临的新冠肺炎这样对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的疫情问题,让群众的安全感持续上升。


三、以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六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新需求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后,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民主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来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不断巩固;另一方面来自自主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需求表现在,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治国理政。对此,《决定》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通过制度建设,建设包括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在内的全过程民主,使人民群众有渠道、有组织、有机制参与民主。通过制度建设,建设实质性民主,使每一次民主活动都成为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四个自我”是实质性的。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法治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推进法治建设,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持续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社会生活法治化,这是任何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必然要面对的大趋势。法治需求增长体现在:人民法治服务要求大大提升,有事找法律、纠纷上法院的现象越来越多。2019年,全国法院新收案件接近3 000万件。这一数量每年都在较大幅度地增长。对此,《决定》指出: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从根本目的上讲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

 公平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显性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不公平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着的。早在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就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8]在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很多领域,有一段时间确实存在一些特权现象。十八大之后,随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然存在。适应人民群众公平需求的增长,《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进行了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制度设计: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使市场环境公平化;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进行公平竞争;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使各种产权得到公平保护,激发人们的创新力;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正义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程度,从而促使正义理念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有了更多的比较意识。正义需求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一个问题往往着眼于问题的正义价值和正义诉求。一个问题能否处理得好,不仅看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还要看是否符合正义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决定》指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使公共服务充分体现正义性。

 安全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涉及的经济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经济关系,又有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会涉及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国外因素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安全的因素与日俱增。为了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决定》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从2020年1月初以来不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害来看,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刻不容缓,特别是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治理有关的网络信息谣言,使国家安全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才能大大提升。

 环境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个时间段内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带来了很多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生态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环境需求已经成为内在的需求,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生态环境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需求,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适应这一需求,《决定》指出要践行一个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一个基本国策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一个方针即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定一条道路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和实施四个制度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四、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之后,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这“七有”的重要性。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2018年4月23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10]2018年4月26日,他在武汉考察时强调要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为了实现这“七有”,《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些制度,我们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

 在幼有所育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幼儿就能看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十九大以来制度建设不断跟进,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制度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入园烦”的问题。解决了入园问题,紧接着就要解决从出生到入园这个阶段存在的照护问题,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幼有所育真正做到了全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得到有效服务。

 在学有所教上,通过制度建设,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正在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一体性和质量性。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教育问题之一,既有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有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既有城市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又有城市内部的不均衡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在学有所教问题上解决:教育方向问题,始终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教育公平性问题,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问题,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使中国的各类教育向着高水平迈进,在很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经济社会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都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要从制度建设努力满足这些要求。

 在劳有所得上,制度建设更加系统化。《决定》把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是要强调这一制度的战略性以及长远性,强调了制度实施的紧迫性和现实性。根据《决定》的精神,“劳有所得”的制度建设包括: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除了身体及健康方面的原因无法参加社会劳动的群体,有劳动能力的一定要使之参加社会劳动,防止社会出现“寄生者”;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加在特殊岗位上有特殊贡献的人群的收入,就像2月22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印发《通知》中要求将湖北省(含援湖北医疗队)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标准提高一倍、薪酬水平提高2倍一样;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全社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逐步上升;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体面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收入要随着企业的发展持续增加。

 在病有所医上,《决定》明确了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明确: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当然,要落实这些要求,需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这次在全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说明我们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短板和不足,比如预警机制、处置机制以及应急机制、防疫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老有所养上,《决定》明确要通过制度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已经有接近2.5亿的老年人口,必须加大老有所养方面的制度建设力度。2.5亿人口不仅是数量极为庞大,世界上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就没有几个,而且中国每年还要增加相当大数量的退休人口。要通过制度建设,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青年人才能有未来的希望。

 在住有所居上,《决定》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住房问题是关乎民生民计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既关乎经济发展问题,又关乎社会发展问题。住房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适度活跃的住房市场能够拉动多个产业链条;是基本人权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一个公民很重要的人权;是幸福感能否实现的问题,如果一个年轻人的收入每个月一半以上都用来租房还贷,幸福感就会下降。应当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既要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要求,又要努力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局面。

 在弱有所扶上,《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弱有所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世界性的共同议题,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个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很多: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1)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覆盖人群的面要尽可能广泛,应助尽助,使制度覆盖全社会所有需要救助的人群。(2)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提高福利水平,改善福利服务质量,培养相关专门人才。(3)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人们很关注的一项事业,但由于过去我们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制度不完善,慈善事业发展一度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应当深入研究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完善制度,使之有一个较高水平的发展。(4)完善优抚安置等制度,使相关人员能够得到应得的待遇。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完善是需要有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支持的,因此,要从建设社会基础设施的角度予以重视。


五、以全面系统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现人民新期盼的“九个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习近平对此作过很形象的比喻和概括。一次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这里讲了两大期盼、“十个更”。一次是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他说:“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1]这里讲了两大期盼、“十一个更”。这些“更”字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既有物质的体现,也有精神方面的体现;既有生产方面的体现,也有生活上的体现;既有当代人需求的体现,也有代际的体现。

 《决定》从多个方面强调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这些要求。(1)更好的教育不仅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还要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化分配。《决定》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意味着要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每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拥有比较公平的教育机会。“人民满意”还意味着让孩子们都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仅学习了知识,关键是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本领、与人为善的能力。(2)更稳定的工作包括:更充分的就业、更有发展前景和机会的就业。为了实现更稳定的工作,《决定》明确要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促进机制包括:要大力创造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各类平台,使更多的人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深入挖掘各种能为社会带来财富、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新技术新渠道;要不断制定有助于促进就业的人才发展机制。(3)更满意的收入包括: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加,增加的幅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预期,还要不断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为了实现更满意的收入,《决定》明确要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里面包含的内涵很丰富: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要成为社会主流,要得到政策的广泛支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既包括相对贫困者的收入,也包括社会低层群体的收入,收入要能够持续增加,且有保障机制,可以研究相关的制度。(4)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包括:覆盖面要广,质量要高。为了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决定》明确要求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5)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是:提高医院的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生的诊疗医术,还要努力实现医疗资源的相对均衡化分配。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决定》明确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卫生健康方面的制度要更加科学、全面。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发生时,有一些患者担心负担不起看病费用,就不去医院,不仅丧失了医疗的时机,而且造成了新的传染。后来,中央政府决定患者所有费用全部免除,这对于疫情的防控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制度。(6)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包括改善住房面积、降低住房负担的压力、优化居住环境等。为了实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决定》明确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7)更优美的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气、土壤、水、森林、河湖林海草等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更优美的环境,《决定》明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等。(8)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品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等。为了实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决定》明确提出了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这是从文化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的举措,有利于多出文化精品力作。(9)孩子们的“三个更好”。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这是全社会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每一步发展和完善都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2).

[2] 习近平.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9-04-18(1).

[3]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

[4] 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人民日报,2019-07-17(1).

[5] 习近平.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N].人民日报,2019-09-10(1).

[6] 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N].人民日报,2019-11-04(1).

[7]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1).

[11] 习近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


(作者:辛向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相关链接:

辛向阳: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辛向阳:唯物辩证法与党的建设

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逻辑研究

辛向阳: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基本思想与新时代的国家与革命

辛向阳: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的“三个是”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